为活跃学术空气,加强学术交流,4月18日,由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和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第778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崇德楼116教室开讲。本次社科大讲坛特别邀请华中师范大学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邢来顺教授担任主讲人,做题为“欧洲国际格局变化与20世纪德国边疆史研究的转向”的学术报告。报告由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文亮教授主持,博士生导师陈海宏教授担任评议人,青年教师孙超、李娟、刘昌鑫和2018级辅导员郭慧颖以及10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邢来顺对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的邀请表示感谢,并对此次讲座的主题及目的进行简单介绍。他表示此次讲座主题是他研究产生的新思考,他认为,历史认识、思考和叙述的基础是客观史实,但历史研究和书写的出发点是史者面对或照应的客观现实,就此而言,每一个时代的历史书写取向都是共振于时代的。他具体列举德国的边疆地方史研究和书写取向案例,指出进入20世纪以后,因为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表达现实关切,边疆地方史研究开始成为德国学界的关注重点,而且在取向上出现几度转变。随后,邢来顺具体从三个部分对这些转变进行说明。第一部分中,邢来顺对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边疆地方史研究进行梳理。他以19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学界形成的普鲁士历史学家学派为切入点,证明德国的历史研究向来有现实关切的传统。因此在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在一战中战败垮台而被迫割地赔款后,魏玛德国史学界以笔做刀枪,在边疆地方史研究中突破国际法上的既定国家边界,以民族为着力点进行“边界地带”研究,捍卫德意志的土地和人民,从而表明对凡尔赛和约割裂德意志民族和掠夺德国土地的反对立场。他指出,这种“学术守边”首先开始于地理学界,德国史学界受到地理学界的启发,转而以“民族”为基础进行相关研究,而这种研究转向的关键概念是“民族土地”和“文化土地”。第二部分他具体讲述了第三帝国时期的边疆地区史研究与德国的对外扩张。在这一部分中,邢来顺指出,纳粹上台后为建立“大德意志帝国”,推行积极的扩张政策,德国学界关切于这一现实,也转而为希特勒的对外扩张提供学术支持,德国的边疆地方史研究由一战后“学术守边”转向“拓土扩疆”,原先的“边疆地区”变成了“边疆空间”。第三部分中,邢来顺重点介绍了他对欧洲一体化时期边疆地方史的研究。他首先对二战后德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进行分析,指出德国的传统疆界发生了重大变化,疆界进一步内缩。他进一步指出面对全新的局势,德国学界的边疆地方史研究取向也出现变化,地区或空间文化史成为研究的兴趣所在。邢来顺强调,边疆地方史研究不再由领地、王朝或国家来决定研究单位,而是由经济史、社会史或文化史所呈现问题的相关空间作为研究单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国学界在相关的边疆地区史研究中忽视“德意志因素”,他在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这是要在摆脱民族国家疆界的羁绊和束缚的状态下,继续在“地区史”和“空间史”的范式下挖掘德意志文明的因子,追寻曾经的德意志民族和文化的历史踪迹。最后,邢来顺做出总结,他指出德国学界在20世纪边疆地方史研究方面对国际时局的变化表现出极度的敏感和现实关切,随着国际时局的变化而数度转向,但基于德意志民族利益的现实关切始终未变。
在讲座提问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德国形成如此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优越感的原因”、“影响民族归属感的因素”等问题,邢来顺进行了详细解答。对于“德国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优越感的形成原因”,邢来顺认为德国强调的是一种文化民族,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比如奥地利和德国同属于一个文化民族,尽管政治上分裂成不同联邦,但文化上并没有分裂。对于“影响民族归属感的因素”问题,邢来顺认为主要是由于相同的血缘、相同的文化以及相同的历史经历使人民产生相同的归属感。讲座点评环节,陈海宏以时间为线,对此次讲座的内容进行简单梳理,并对邢来顺的精彩报告表示高度赞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此次社科大讲坛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填补威廉希尔官网对德国边疆史研究的空白,引发同学们对历史研究与现实关切的进一步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历史研究的兴趣,使历史研究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学院培养更多历史学人才奠定基础。
邢来顺,华中师范大学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世界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史、欧洲近现代史。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奖励。
(张冉 田中玉)